查看: 2425|回复: 2

旧衣服当爱心捐,折射慈善文化的苍白与落后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5-11-26 15:11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大雁儿 于 2015-11-26 16:50 编辑

旧衣服当爱心捐,折射慈善文化的苍白与落后

来源:京华时报 作者:杨耕身

据说这是一条“爱心过剩”的新闻。

2007年,为帮助贫困学生,四川攀枝花市米易县得石镇中心校在网上发帖,希望网友能为孩子们捐赠一些御寒衣物,很快,爱心衣物就从四面八方寄来。8年来,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一直没有停止,学校收到的衣物越来越多,却让学校犯了愁。目前在学校存放的大概有2吨多衣物,另外还有近1吨堆满在邮政营业厅没来得及领取。这些多余的衣物怎么处理也成为巨大困扰。该校校长付忠不得不呼吁“爱心人士不要再捐了”。

mmexport1448521602727.jpg
得石镇中心校的储藏室里,捐赠来的衣物堆积成山。

首先必须澄清的是,得石镇中心校的苦恼,其实不是“爱心过剩”,而仅仅只是“衣物过剩”。在这个时代,谈论“爱心过剩”还是太过奢侈。今年9月19日发布的《2014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》显示,2014年,我国共接受社会捐赠钱物超过1000亿元,其中七成为企业捐赠,个人捐赠比例连续三年下滑。与此同时,作为一项反映一国国民捐赠水平的“世界捐助指数”,在其去年11月发布版本中,我国排名128位,位列倒数第8。这能是过剩?

报道中付忠校长用词谨慎,一口一个“爱心”,一口一个“感谢”。我猜他这样一定是很累的。因为在我看来,那摆在得石镇中心校里的大量无法处置的“多余的衣物”,实在不能算是爱心的证据。“多余的衣物”堆积在一起,且无人需要,那就只能算是垃圾了。而且从报道来看,这些“多余的衣物”大多属于旧衣服、裤子和鞋子。“爱心”大抵是不好指责的,但是让人仍然忍不住吐槽的一句是:这都什么年月了,还将旧衣服当成爱心捐赠?

随着经济发展,米易县已经没有学校需要旧衣服,即使是最偏远的地方。这是当地给出的说法。但要我说,旧衣服本来就不宜直接捐赠。将旧衣服直接捐赠,很难说不是一种懒惰,或落后。

外国人穿过的衣服入境,我们大多唤作“洋垃圾”。那么以爱心名义捐赠的旧衣服,又能好到哪里去呢?得石镇中心校接收到的衣物,显然多数是未经专业处理的。作为一个常识:旧衣服重新使用,是需要消毒的。据说香港人在捐赠衣服时通常会附一张留言,承诺所捐衣服清洁卫生,无传染病。但即使如此,回收组织仍需要进行统一消毒处理。

指责公众的爱心总是有风险的,所以只能说,将旧衣物当成爱心捐献,表明公众的捐赠观念没能与时俱进,进而表明一种慈善文化的苍白与落后。而8年前的一条求助信息到现在仍在传播,当然也表明在搭建一种信息透明且对称的基础性慈善平台方面,还存在极大欠缺。所有这些,大概仍是需要拷问我们社会的慈善制度及发展。



超载的几十吨“爱心”去往何处?

来源:红网 作者:邓海建

献爱心,捐衣物。这几乎是每代人的童年都体验过的“慈善模式”。不过,其实我们也很少去思考:那些被救助对象,他们也在变化,也在成长。世易时移,“爱如潮水”没错,但泛滥成灾,终究也成了甜蜜的烦恼。

mmexport1448521606687.jpg
捐赠来的还有一件女士毛皮大衣,可惜孩子们穿不了

这样的尴尬,其实对应着三重现状:一是粗放的民间捐赠,必然要遭遇信息不对称的结果。冷热不均的,设局挖坑的,不一而足。对于每年新翻到“求助帖”的网友来说,遥远的困顿就成了近切的求助。十几年前的网帖,可能会在这种无力考证的“爱心接力”中,无限期地承续下去。二是求助容易,谢绝捐赠太难。困局是暂时的,一旦爱心涌流而纾解了眼下的困境,过多过滥的爱心资源,其实就陷入了一种低效而浪费的恶循环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求助者有必要“事后发声”,通过既有的求助路线,告知问题已解的现状——这等于给事前求助追加了一份有效期的声明。

更重要的是,民间慈善点对点的救助路径很容易陷入“刻舟求剑”之悖谬。比如提及希望工程,很多人还是下意识地会想起“大眼睛女孩苏明娟”,但20多年过去,她已经成为“一身碎花裙,一头披肩发”的成熟都市白领。可问题是,即便是今天,初次看到这张招贴,还是有很多人想把钱捐给“照片上的小女孩”。

这些年,在红会风波后,很多人开始迷信原始而粗放的点对点捐赠。不过,问题也越来越明显:捐多少才算“够”、捐的财物怎么监督、有限捐赠资源如何最优化利用?这些核心症结,在“微信救助”或“贴吧求援”等事件中,凸显得越来越频仍。

近日,我国首部慈善法(草案)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初次审议。与之对应的,是慈善事业勃兴又纠结的现实:《2014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》显示,2014年我国境内接受国内外社会捐款捐物总额突破千亿元大关。有数据说,“全中国一年收到100块钱的慈善公益捐款,有65块钱来自于私人和民间。”但不得不说的是,由于机制体制的因素,慈善公信的重塑与构建,还“在路上”。这个时候,如果还是仰仗点对点粗放捐赠的“可靠”,而继续漠视机构慈善与慈善机制的建设,超载的几十吨“爱心”,也许就永远找不到破题的路径。

哪些学校缺衣少食,哪些爱心最该往哪儿去……大数据时代、互联网+背景下,救寒济困的爱心,总不能退回“自说自话”的老路上去。共识必须清晰:困难群体要不至于因爱心“饿死”或“撑死”,成熟的慈善机制,是唯一正途。
发表于 2015-11-26 16:26 | 显示全部楼层
看了还是觉得缺少专业的志愿者组织,有了组织的话,避免直接邮寄物资所需区域,有组织的话,募捐的时候也可以筛选,避免"不合适”的物资,有组织的话,就可以按需分配,避免物资分配不合理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15-11-26 17:00 | 显示全部楼层
要有一个输入和输出统计的平台就好了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[注册]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麦田计划 ( 粤ICP备12076381号-3 )

GMT+8, 2024-11-21 19:42 , Processed in 0.073413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